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要闻 > 

深圳口述史|郑钧:深港居民双向奔赴交流交融一家亲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4-08-29

郑钧

1957年12月出生于宝安县向南村(现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向南村),瑞士欧洲大学DBA工商管理博士,现任深圳前海旋磁健康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香港南头乡亲总会永远会长,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名誉会长。曾任深圳市雅集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皇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香港郑氏室内工程装饰公司总经理、深圳市政协第六届委员、南山区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获2004年深圳市南山区总商会“热心公益事业奖”、2008年深圳市南山区总商会“热心会务会员奖”、2016年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关爱青年奖”“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口述时间:2024年7月26日

口述地点: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D栋501K

在我青年时期,因为生活所迫从深圳去了香港谋生,并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改革开放不仅让我的家乡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蝶变,也让我的事业有了更大的成就。尽管早已退休,但我依然坚持香港南头乡亲总会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在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关注深港年轻一代的发展方面。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其桥梁作用,为深港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多宝贵的机会和支持。

深圳的人们以打渔、种田、养蚝为生,买东西仍需要凭粮票、米票、油票、布票等,而对岸的香港已是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

跨过深圳湾 到香港谋生

1957年,我出生于宝安县向南村(现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向南村)。我的父母从事教师工作,从小我就跟随父母寄宿在学校宿舍,从福田小学、公明小学、下十围小学、凤凰小学、楼村小学,最后回到南头公社小学(现南山小学)继续求学。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还没开始,深圳也还未建市,本地人以打渔、种田、养蚝为生,买东西仍需要凭粮票、米票、油票、布票等。而对岸的香港已是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两边人们的生活仿佛两个世界。那个年代,深圳很多人每天努力干活,一个月的收入也只有20多元,而在香港工作一天收入就有40元。因此,当年像我们南头这种靠近香港的地方,很多人选择到香港谋生。

学有所成后开始创业

1978年夏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投奔在香港立足的亲戚。初到香港很艰难,因为文化水平的问题,像我们这些不懂英语的人,只能靠苦力谋生,干一些工地上的重活累活。

我知道只靠力气谋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有更多收入还得掌握一项技能。当时香港正值发展的黄金时期,到处都在修建高楼大厦,装饰设计人才极为缺乏,需要大量培养。看到这个机会后,我决定报读“香港港岛室内设计绘图学院”。当时亲戚家并不富裕,我只能白天在工地干活补贴家用,晚上在学校学习充实自我。

香港的课程通用的设计图纸上都是英文标注,这让完全不懂英文的我吃尽苦头。但我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不但没有因此懈怠,反而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自学英文,几乎每晚都学到深夜甚至凌晨。就这样持续了三年,最终我成功掌握室内设计、装修施工等技能。

学成毕业后,我敏锐地感觉到香港的装饰行业正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和几个朋友创立了一家室内工程装饰公司。创业初期很艰难,白天我是总经理要去谈客户找项目,晚上我是设计师要修改方案,每天还要紧跟施工进度,一天恨不得工作24小时不睡觉。后来,在一次大型餐厅的装修工程招标中,我们整个团队一个星期不停歇地做方案。作为起初不被看好的一方,我们最终击败了几家香港公司成功中标,并超水平完成项目。自此,公司慢慢有了名气和口碑,接下了一个又一个大项目,在香港的装饰行业逐步占据一席之地。

当时深圳修建了许多高层建筑,但高水平的室内装饰公司还是很少,内地建筑装饰行业刚起步,我们公司一定大有可为。

回乡探亲 被深圳快速发展所震惊

1982年,我第一次踏上返乡探亲的旅程。探亲那天,我早上从香港搭乘火车到罗湖口岸,再经过几个小时的填写资料和排队才顺利过关。回到深圳后,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和工作安排等原因,我没有回到南头,而是在罗湖口岸附近的旅社住一晚,与家人匆匆见一面就返回香港。在接下来的几年,我又多次返乡,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每次回来都眼前一亮:大街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工商业也在蓬勃发展……深圳正在快速地发展。

1990年9月,南山区正式成立,南山区政府热情地欢迎香港投资者,“三来一补”来料加工企业非常兴旺。我当时心想,深圳最近几年修建了许多高层建筑,但高水平的室内装饰公司还是很少,内地建筑装饰行业刚起步,我们公司一定大有可为。正是看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巨大的商机,1993年,怀着建设家乡信念,我率领香港皇爵集团骨干人才回到深圳,并注册了深圳市雅集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内地市场。

成功拿到了鲁班奖

凭借深港毗邻的优势、过硬的技术、业界多年的口碑,我们一出手就拿下了深圳国贸广场的外墙装饰工程,并因该工程一炮而红。这之后,我们成为深圳很多新建工程的首选合作伙伴,订单纷至沓来。我们先后承接了深圳联合广场、罗湖商业城、蛇口新时代广场等项目。在所有装修的工程中,我都深入施工第一线,要求公司员工保质、保期完成各项工程。其中许多工程获得“深圳优良工程奖”,这也让我们迅速在深圳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从此,公司开始立足深圳,辐射全国,一个接一个的重点工程,一座接一座五星级酒店的装饰纷纷找上门。

从业以来,我们先后承接了全国几十家五星级酒店的装饰工程,但让我最为自豪的当数1996年浙江绍兴国际大酒店的设计、装饰、施工项目。该酒店的工程整整用了8个月时间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同时申报了鲁班奖。鲁班奖作为中国工程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其有一套科学严谨的评定标准,比如酒店内贴的瓷片不能有一丝歪斜,有专门的仪器测量各个装饰物贴的角度是否符合统一标准,还会有专人拿着放大镜检查木门的底部有没有刷油漆。最终,我们的工程质量得到了一致好评,成功拿到了鲁班奖。时隔二十多年,当年去北京领奖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这是我作为一名工程师得到的最高荣誉。

1996年,郑钧凭借浙江绍兴国际大酒店项目拿到“鲁班奖”。

新一代的香港青少年被内地同胞不惜牺牲个体利益也要保护水源的同胞情所打动,发自内心地懂得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道理。

香港南头乡亲总会成立

从当初“走出去”到选择回到深圳“建设家乡”,我是深圳与香港历经沧桑巨变、共同发展进步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倍感骄傲,更心怀感恩。在香港,像我这样的“南头人”有很多。南头乡亲们早年在香港组织过很多乡亲会,这些乡亲会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年代各自以其不同的方式为乡亲们提供服务。

1995年,深圳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我们这些在香港的“南头人”也很多已成家立业。为了更好地联络和团结乡亲,数十个乡亲推举出郑梓根和吴诒曾两人为召集人,并委托郑元联络各乡亲,于当年6月28日在香港成立“香港南头乡亲总会”(以下简称南总会),会员涵盖南山区近五十个村的原居民及支持南总会的乡亲。南总会的成立之初就吸引了南山区的注意,并被列为重要的团结对象。1996年2月,南山区委就曾特别邀请南总会派人参加“1996各界人士迎新春联欢会”,并请南总会表演节目助兴,这也是南总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参加家乡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

活动中,为了展示乡亲们团结爱乡的精神面貌,南总会的理事、监事们决定在表演节目中,除了大合唱,还要加入一个以“明天会更好”为题的相声演出。三位出演的相声演员,讲述当时乡亲们移居了国外又回流香港的爱国、爱港、爱乡情结,同时也婉转地提出了一些改善家乡投资环境的建议。其实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进入南山,也正是南山区领导想办法要做的事,双方的想法是一致的。特别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南头乡亲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家乡投资建设,为南头乃至深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组织参与深港青少年“思源之旅”夏令营

我是南总会的第一批会员,并逐渐从副会长、理事长、监事长、会长到如今永远会长。在担任会长期间,我和南总会领导班子团结广大旅港乡亲、鼎力支持深圳建设,大力推动公益事业,参与多项捐款赈灾和扶贫助学等公益活动。

自2005年暑假开始,深港两地每年都会共同举办“思源之旅”夏令营活动,通过组织香港与深圳的青少年共同参与,让他们了解并认识东江源区人民为保护深港两地同胞的母亲河——东江水资源所作的贡献,以及环保与节水的重要意义。深港两地青少年学生在“思源亭”亲眼目睹清澈干净的水源从山间流出,被内地同胞保护水源的同胞情所打动,发自内心地懂得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道理。

2014年,郑钧在“思源之旅”活动中与当地受助学生合影。

我们南总会一开始只是协助组织深港两地的学生参与,2014年正式成为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今年7月19日,我与300余名深港青少年在南山博物馆开启2024年深港青少年“思源之旅”夏令营。活动还是和往年一样,从深圳开始,在四天三夜的行程中,我们参加了深圳关于创新科技和历史的专题讲座、参观深圳创新科技企业以及观赏深圳城市灯光秀等,再途经河源,到达香港每天都不可缺少的东江水源头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参观访问。

2024年深港青少年“思源之旅”夏令营在思源亭合影。

从我任南总会会长以来,每次活动我都带队参与。参加活动的深港青少年中,每年都有不少是当年南头去香港谋生乡亲的子孙。通过系列活动,我们促进深港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让新一代香港青少年更加深入了解深圳,也通过探寻东江源头,了解被誉为“香港供水生命线”的东深供水工程,增强对祖国的认知与归属感,培育年轻人传承中华民族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良好品德。我相信,这个活动肯定会持续地办下去,而且会越办越好。

《南头方言志》唤起了众多漂泊在外的南头人对曾在南头生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家乡母语、南头优秀文化的热爱。

为南头旅港乡亲续写乡愁

2021年,我收获了一个新身份——深圳市政协委员。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惊喜,因为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对深港都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早已将促进深港两地融合发展当做自己的追求和使命。担任了深圳市政协委员后,我能调动更多资源,为促进深港融合事业做更多贡献。

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渔村和农田已经转型为现代化的城市社区,高楼大厦林立,商业繁华。随着南山区的快速发展,许多曾经因追求更好生活条件而前往香港或其他地方的乡亲看到了家乡的变化,被吸引回来。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年轻时离开家乡,虽然普通话、粤语甚至英语已经成为日常交流语言,但几十年来,大家一直有一颗炽热的爱乡之心,南头方言始终令老一辈的南头人念念不忘。

为让旅港乡亲的乡愁有所寄托,同时做好深圳本地历史文化的传承,2017年我们委托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方言研究专家团队撰写深圳首部记载本地方言的文献《南头方言志》,让世世代代的子孙以后有典籍可依,有根可寻。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拜访了很多老人,进行了详细的历史考证,在收集方言的同时也趣味性地融入了村落历史文化,如民居、宗祠、风俗习惯、家谱族谱、宗教信仰、文物遗址、掌故传说、历史事件等,方便大家以方言为切入点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南头历史文化。

2019年4月12日,历时两年记录撰写的《南头方言志》正式发布。该书围绕南头方言的历史变迁,记载了“南头奇音”“南头趣词”“南头妙句”等,多角度、多层次地以注音和用字展现南头方言的发音特征,并与普通话、广州话语音相比较,生动再现了这一深圳特色方言。同时,书中还记载了歌曲《南头民谣》,讲述了南头本地人的爱情故事,歌词中提及了荔枝、甜桃、蚝等南头特产,还有前海、后海、大南山、南头城这些南山人非常熟悉的事物,字里行间流露浓浓乡情。

2019年4月12日,历时两年记录撰写的《南头方言志》发布。

南头方言作为南头乡亲情感认同的根和本,我们以文字形式留住乡音的举措,唤起了众多漂泊在外的南头人对曾在南头生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家乡母语、南头优秀文化的热爱。更为重要的是,该书也多角度,多层次地将方言和地方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南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

深港两地双向奔赴

当年因为生活所迫,我和很多深圳人一样去了香港谋生。那时候,我们常常感叹深圳与香港生活水平的差距,没想到短短几十年,深圳就从一个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

在我看来,以前香港就像一位“老大哥”领着深圳成长,向深圳输送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通过贸易、投资等多种形式为其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如今,昔日的“小兄弟”已经可以独当一面,而且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可以和香港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借助便利的交通,深港两地的居民也从当年的单向奔港变成双向奔赴,交流日益紧密,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