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要闻 > 

深圳口述史|陈广宁:护航“绿色生命线”,保障香港同胞菜篮子安全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4-06-25

3e730d57f062a4e9f76d8cd75696c977.jpg

陈广宁

祖籍江苏南京,1975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商品检测专业毕业,现为深圳海关所属布吉海关查检一科科长、四级高级主办。

口述时间:2024年3月6日

口述地点:新媒体大厦

我在深圳生活、工作了近4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下“深圳速度”带来的变化,也见证了内地和香港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蔬菜等鲜活产品供港的发展变迁。保障“绿色生命线”安全稳定,是落实“一国两制”方针,践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海关人,我深刻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并愿为新的征程继续奋斗。

当时,信息技术还不发达,我跟着前辈们学习报检审单,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纸张和文字,并迅速准确地将企业信息录入海关系统。

人们脸上充满朝气

带着一股蓬勃昂扬的活力

我的父亲是南京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广州的电子第五研究所工作,并在广州成家。父亲为我取名“广宁”,寄存了一份对家乡的情愫。记忆中,我家小院子里种菜、养鸡,生活简单而美好。上小学后,为了让我去市里更好的学校读书,父亲攒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一大早,他就骑车载着我和母亲到汽车站赶坐首班车,日复一日,持续了三年。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热潮的影响下,父亲随最早一批建设者来到深圳上步电子工业区,在一家中外合资的电子企业担任总工程师。母亲随后也调入深圳,成为筹建深圳实验学校的一员。那年,刚满10岁的我跟着父母迁往深圳。

记忆中的深圳偏僻荒凉,深南路上海宾馆以西,基本都是农田和水塘,很多道路坑坑洼洼、遍布泥泞,没有像广州那样整齐的道路和楼房。特别神奇的是,在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上有节奏的打桩声伴着阵阵泛起的黄土,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但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没多久,一栋栋漂亮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

我们一家住在当时深圳的地标建筑——电子大厦北边的工业厂区,厂房和宿舍周边都是身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他们脸上充满了朝气,带着一股蓬勃昂扬的活力。

一张张海关检验单

架起了供港蔬菜桥梁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我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和自行车,在那个没有补习班的年代,最大的乐趣就是跑去父亲厂里观摩流水线。父亲每天都会摆弄电子设备,不少邻居还上门找他维修电视机、收录机,而我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喜欢沉浸在这些零件当中,自己动手焊接组装充电器、收音机等物品,这些经历为我的人生和事业埋下了伏笔。

1997年,我大学毕业后入职原深圳笋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主要从事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监管工作,对供港新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商品进行检验,同时对企业生产环境状况、生产管理记录、质量安全自检自控体系进行监督管理。

▲陈广宁(右二)与同事一起对供港蔬菜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现场监督管理。

记得我第一天去单位报到,感觉一切都很新奇。当时,信息技术还不发达,我跟着前辈们学习报检审单,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纸张和文字,并迅速准确地将企业信息录入海关系统。在那个过程中,我了解到香港市场对内地新鲜蔬菜有着巨大需求,一个人多地少的国际大都市,缺乏外来蔬菜供应也保障不了基本的民生需求。而那一张张海关检验单架起了供港蔬菜的桥梁,促进深港交流协作,我也加入海关工作队伍,开启了自己的检验人生。

他们在大汗淋漓中忍着臭味,却还一边开玩笑地说,这是蒸“猪味桑拿”。

“三趟快车”

成香港同胞口中“绿色生命线”

1962年,国家开通了编号为751、753和755的“三趟快车”,分别从郑州、武汉、上海始发,每日将内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牛羊猪肉等鲜活商品运往香港。

为配合“三趟快车”监管需要,九龙海关和深圳货运北站制定了“先编组后报关”的监管方式,对列车采取优先验放即报关即验放。因此,“三趟快车”这条运输线路也被香港同胞亲切地称为“绿色生命线”。

“三趟快车”多年来源源不断地运送蔬菜等农副产品到香港,在此过程中,检验检疫是确保供港食品安全的一道守护门。我常常听前辈们讲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历,回忆当初检验工作的艰苦环境。

▲“三趟快车”活畜查验现场——深圳货运北站。

那时候,为了能够赶上香港早市,供港列车每天凌晨就会到达原深圳货运北站,我们海关人员则立刻上车进行检验检疫,因为工作极其辛苦,负责这项工作的都是男同志。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隔离服,所有人只能穿着塑胶衣服一批批地爬进3层高的绿皮车厢里,对产品依次进行人工检验,在相对密闭的车厢空间内,农副产品又比较潮湿,造成体感十分闷热,碰上夏季高温天气更是难耐。

最为艰苦的是检验生猪车厢,每次打开车厢,刺鼻的气味就扑面而来,老一辈的同志们钻进车厢,生猪时不时躁动,在检验过程中,上层生猪的排泄物还会不断掉到身上,加上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他们在大汗淋漓中忍着臭味,却还一边开玩笑地说,这是蒸“猪味桑拿”。

对于“检猪官”的艰辛付出,大家始终充满敬意。老一辈海关检验检疫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守好供港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之门,每一代海关人都责无旁贷。

到了2009年,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向内地纵深发展,迁往新疆、宁夏、甘肃等北方地区,逐步形成“港菜北种,北蔬南卖”格局。

粤港边境村民们 

开展小额贸易

作为一名供港蔬菜的检验者,每当我回溯深港之间的蔬菜历史,就感觉自己的工作又多了一份厚重感。

一直以来,香港本地的可耕种土地资源少,蔬菜种植规模比较有限。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深圳边境村民素有往香港九龙上水、元朗趁墟的习惯。他们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挑去出售,买回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就是边境小额贸易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内地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一时间对香港的供应货物出现了极度短缺。对此,党中央专门发文,要求把港澳农副食品的供应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我国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建立并完善供港澳蔬菜等生活物资的管理制度,小额贸易也变得更规范,也更有活力。

小额贸易作为国家对外贸易的一种补充,具有大宗收购、出口所不易做到的灵活、多样、简便、迅速和低损耗的优点。

清晨,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粤港边境村民们便沐浴着霞光往田里赶去。在绿油油的田地里,村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土,一一将青菜摘起,包好放到货车上。除了青菜,小水果、小杂豆、土药材等农副产品都在村民们的悉心照料下长势良好,一到丰收季节,货车满载着货物送往香港,待香港新界市民手中拿到青菜时,露水还停留在叶子上。

粤港边境的村子,都开始充分利用资源。荒废的田地覆盖上了绿油油的蔬菜,宽阔的海湾、滩涂养殖着鱼虾,果园里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随着小额贸易兴旺活跃,出口额不断增加,村民们的口袋逐渐丰盈了起来。听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松岗公社的社员王锦田种瓜,半年就能赚到3450港元,横岗公社的廖子友,利用空闲时间上山挖土茯苓出口,一年收入有4000港元。那时,各村各户还传唱着这么一首小曲儿:小额贸易无日闲,家家户户都上山。草皮禾秆都有用,耕田好过去过番。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小额贸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具规模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成为香港蔬菜的主要来源。

港菜北种

北蔬南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香港耕地资源被进一步挤占,供需矛盾加剧,依靠内地进口蔬菜成为香港市场解决供应难题的方案。1997年之后,在蔬菜补贴等政策的支持下,内地蔬菜产能充沛,每年供港蔬菜量达到60万至100万吨,占香港市场新鲜蔬菜九成以上。

20世纪90年代末,珠三角供港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地租约到期,为了降低成本,部分种植基地迁往韶关、河源等粤北地区,并向湖南、云南等地扩散。到了2009年,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向内地纵深发展,迁往新疆、宁夏、甘肃等北方地区,逐步形成“港菜北种,北蔬南卖”格局。

▲陈广宁(左)与同事一起对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备案评审。

我们常说的“宁夏菜心”其实就是“港菜北种”的典型代表。那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非常适合广东菜心的种植生长。2006年前后,口感柔嫩、纤维少、清甜爽口的宁夏菜心在粤港地区火热上市。香港市民对这些生长于黄河岸边的菜心喜爱有加,每天一早就到超市、菜场排着长队选购,而那些旺角、沙田街的餐厅师傅也赞不绝口,在菜谱中尝试宁夏菜心各种美味的做法。

后来,宁夏开始规模化种植菜心,一批批运往深圳口岸,我们积极配合检验,严格把关质量与安全,越是数量增多越不敢放松。每次检验,我们都到现场仔细检查生产加工记录,抽样检测农药残留,进行出口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了解产地病虫害等情况,做到全过程质量监控。

打造“数字菜篮子”

打通农产品全链条监管

由于内地农副产品的产能不断增加,“三趟快车”也逐渐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到了上世纪末,供港农产品由铁路运输转向公路运输,深圳作为供港鲜活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和离境口岸,每天超过300辆跨境鲜活货车经文锦渡口岸通关。

近年来,许多供港农产品加工厂围绕深圳的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逐渐聚集,为了进一步保障深港两地的农产品的供应,促进两地的融合发展,202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支持在海吉星设立出口农产品食品监管区(SPS)”。

我们顺势而为,积极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多次深入海吉星开展调研,探讨“数字菜篮子”的建设,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施供港蔬菜信息全流程采集、全链条追溯等数字化方案。在数字平台的帮助下,蔬菜质量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我们经常随机抽取全国各地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打开实时监管系统,只要发现农残等问题,立刻就联系负责人进行整改。因此,各地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情况在数字的弹跳之间一目了然,我们在办公室望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串串数字,就能对供港蔬菜加工厂的原料进货、农残检测,生产加工、成品出货以及车辆运输等环节进行电子监管……

基于这样的远程监管,我们与产地海关保持溯源调查和信息共享,打通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终端的全链条,既提高了检验监管效率,又给供港农产品增加了一重安全质量的保障。

看着一辆辆货车开往香港,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把保障香港民生 

作为重要职责

参加工作这20多年,我的工作单位也先后由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国家质检总局,最后划入海关总署。2019年12月,我被调到布吉海关进行岗位交流。布吉海关辖区有供港蔬菜生产加工企业60余家,供港蔬菜年均60余万吨,占香港市场份额七成以上。

近几年,每逢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我和同事们始终坚守岗位,应对风险挑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保障香港民生作为我们深圳海关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应对极端暴雨

确保176辆供港货车通关

2023年9月8日,强台风袭击深港,我在出差时接到单位的消息和同事发来的现场视频,大暴雨伴随着狂风响雷冲进口岸,大水灌进楼层,把工作机房都淹没了,机器几乎全部失灵。受到暴雨严重影响,文锦渡等供港生鲜跨境运输口岸也暂停了通关服务,供港蔬菜的运输货车无法及时通关,大家都十分焦急。

在万分紧急之下,为了不辜负企业的信任,保障香港市场正常的蔬菜供应,我与同事立即远程办公,进行多方协调。

记得那天,我的手机响个不停,消息一条接一条,“你好,请问我们要从哪个口岸通关?我们的港车无法返回。”我不停地回复消息、传文件,由于文锦渡、莲塘口岸都已紧急闭关,我向业务处室请示汇报口岸通关受阻情况,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好在当时能够紧急处理,我们线上快速完成各项手续,第一时间对接口岸部门,引导企业在皇岗海关提前报备跨境车辆信息,疏导港车堵塞口岸情况。

当晚临近10时,企业联络群里最后一家企业反馈:已顺利出关。176辆供港货车全部顺利通关,这些货车有的运输生猪、有的运输蔬菜、有的运输水果,都是易腐易坏的产品,稍晚些时间就会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看着一辆辆货车开往香港,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为守护“绿色生命线”,我们海关人一年365天奋战在供港鲜活产品一线,永远不会间断,全力保障香港的民生需求和繁荣稳定。

努力让香港同胞

吃得更安心

内地一直是香港民生保障的坚强后盾。为守护“绿色生命线”,我们海关人一年365天奋战在供港鲜活产品一线,永远不会间断,全力保障香港的民生需求和繁荣稳定。

▲陈广宁(右)与同事一起对供港水果开展属地查检。

供港蔬菜的数量一直在变,但我们对品质的要求从未动摇。目前,全国有600多家供港蔬菜备案种植基地和10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我们创新“属地+口岸”监管模式,实施供港蔬菜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帮扶培育一批长期稳定的供港蔬菜加工企业,确保所有供港蔬菜均经海关监管检验合格后出口,产品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相继落地,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供港蔬菜的检验工作,致力于多元便捷、智慧安全的通关服务,全心全意守护食品安全,让香港同胞们吃得更加安心。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