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要闻 > 

深圳口述史|张展豪:为深港交流合作贡献专业财会力量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4-07-24

作为香港第一代来内地从业的专业人士,我在深圳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也实现了自己许多梦想和人生价值。如今,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和创业的新一代香港青年越来越多,我愿意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30余年的从业心得经验,陪同青年一代一起开拓创新、成就新的事业,帮助他们走得更加顺畅。


张展豪

1960年出生于香港,现任深圳市致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深圳专业界别协会创会副会长、专业会计委员会主席,政协深圳市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港澳委员,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系客座教授。曾任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深圳分所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华南地区首席合伙人。从事会计、审计工作,已拥有逾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为香港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担任香港义工联盟副主席、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副会长兼司库、深圳海外联谊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张展豪

在香港回归祖国前,香港人几乎不会讲普通话,除了少数人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会去学普通话。

当时深圳在香港人眼中

是个“乡下地方”

我在香港出生长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很多香港人眼中深圳是一个“乡下地方”,没有高楼大厦,只有农田和鱼塘。我的学生时代与深圳没有发生太多交集,仅有的记忆就是身边会有一些亲戚朋友通过火车把香港的香皂、丝袜等一些日用品带去深圳走亲戚,偶尔他们也会从深圳带回来一些“土特产”。

我从小数学成绩很好,本应该往工程类课程方向继续学习,但在物理、化学等一些需要动手的理工科课程上却表现得很“笨拙”。于是在中学时,我慢慢开始对会计及经济学课程感兴趣。等到1980年中学毕业时,我选择攻读香港理工学院(后更名为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专业。没想到这一决定就此奠定了我一直从事会计行业的基础,并把兴趣变成一生奋斗的工作,直至退休。

1983年,我大学毕业。当时香港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需要进行专业考试,比如香港会计工会与英国会计工会联合举办的专业资格考试,只有通过了考试才能取得受认可的从业资格。除此之外,为了日后在各地工作更加便利,以专业性赢得客户的信任,我还先后获得了一些受到国际会计行业认可的会计师从业资格。

为开展内地业务

买书苦学“普通话”

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负责审计工作。安永于1981年开展内地业务,是最早在内地开展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在回归祖国前,香港人几乎不会讲普通话,除了少数人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会去学普通话。在安永工作期间,我开始接触内地客户,尤其是和一些方言口音比较重的客户沟通时,常常彼此听不明白。有时候能勉强听得懂对方说什么,但却苦于自己“蹩脚”的普通话无法顺利表达,这种感觉让我十分“窝火”。因此,我专门买了教学书、听普通话广播和歌曲,努力学习普通话。到了1985年,当我再被公司从香港派去北京洽谈业务时,已经能够用普通话与客户顺利交流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内地国企还普遍流行用收支两条线的记账方式,和国际通用会计准则有较大差异。为了能让国际资本看懂内地企业,我和团队凭借专业技能和国际化视野帮助内地企业将会计体系“翻译”成“国际语言”。同时,内地市场经济改革带来资本双向流通,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启动,一些大型国企开始谋划在香港上市,纷纷发行H股。

在机缘巧合下,我接触了很多深圳客户,比如有一个客户是我在帮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收购深圳公司做审计工作时认识的。在和他的日常工作交流中,我对深圳的了解越来越多,这座香港人眼中曾经的“乡下地方”,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飞速发展,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马路上有了出租车,商业步行街上有了麦当劳,年轻的女孩们穿着时髦的衣服走上街头,西装革履的商人胳膊夹着皮包手持大哥大谈生意……我隐约感觉到,深圳这座城市正在快速崛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城市,“深圳速度”享誉全国,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和专业机构争相落户罗湖,比如外资银行、高端酒店等。

亲历大湾区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年我从安永转到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工作,与深圳开始结下不解之缘。当时,香港正经历亚洲金融风暴的危机,不少企业在香港、广州、深圳的业务发展都碰到不同程度财务困难,有的公司走投无路需要清盘破产,有的公司需要进行重组。由于有多年的内地工作经验,对内地的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非常熟悉,我被公司安排负责华南地区的工作。

1998年7月,普华和永道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为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当时公司只在广州设有办事处,在那个网络和电子设备还很落后的年代,我经常要在香港、广州、深圳等地来回跑,在路上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当时铁路设施尚未达到现今的现代化水平,老旧的列车设备、有限的座位空间,加上相对较慢的行驶速度,对乘客来说成为一种身心考验。尤其是每逢节假日高峰时段,车厢内往往人满为患,乘车环境尤为恶劣。此外,出入境手续繁琐亦是困扰旅客的一大难题。旅客需在罗湖口岸或落马洲等地办理复杂的边检手续,排队等待时间长,进一步增加了路途的疲劳感。

2011年,张展豪作为深圳普华永道主管合伙人主持2011年深圳大运会财会服务独家供应商新闻发布会。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香港与内地人员往来交通需求激增。广深铁路在1994年就完成准高速改造,开始使用准高速客车,最高时速提升至160公里,运行时间缩短到2个小时左右。到了1998年,广深铁路电气化工程完成,开始使用最高时速达200公里的高速列车,运行时间缩短至最短90分钟。2018年,广深港高铁福田至西九龙段开通,香港到深圳仅需14分钟,到广州最快47分钟,粤港澳三地“1小时经济圈”基本上实现。我在工作中亲身经历了深港两地轨道交通的发展变迁,每一次的改变都使我的工作更加高效。

从香港正式调到

深圳工作扎根罗湖

1999年底,公司安排我到深圳负责一家国企的重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从香港调到深圳办事处。当时深圳办事处才成立不久,在地王大厦租了一个办公室,只有十几名员工。但没想到深圳业务发展得非常快,员工人数不断增加,公司在几年内就把办公室扩大到两层。后来员工人数再次增加,公司想再多租一层楼,于是便搬到了京基100大厦。

我们公司之所以将办公地点选在罗湖区,一方面是因为罗湖区当时是深圳最繁华的区域,这里有口岸和火车站,各种基础设施也是当时深圳最好的,方便我们与香港公司往来。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城市,“深圳速度”享誉全国,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和专业机构争相落户罗湖,比如外资银行、高端酒店等。作为专业的会计事务所,这些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因此公司选择扎根在罗湖。到我2021年6月退休时,深圳办事处已经从最初十几个人发展成为近千人的规模。

深圳大运会促进了深港两地的交流合作,也让很多香港人,特别是香港新一代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深圳。

统筹协调

深圳大运会财会工作

2010年3月19日,普华永道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与深圳大运会执行局签约,成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财会服务独家供应商,为深圳大运会提供预算规划、税务服务、财务管理的咨询服务以及其他专业服务。当时,我作为公司代表与深圳大运会执委会代表上台签约。大运会筹备工作十分庞杂,深圳市政府没有太多相关的经验,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是个不小的挑战。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这也是我第一次做体育赛事的财会工作,深知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筹备工作的困难与复杂,而准确的财务预算、高效的财务运行是保障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关键。

为了令深圳大运会的筹备工作更加高效地推进,我专门邀请了公司在北京的专家共同参与深圳大运会的财会工作,他们曾负责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财会工作,拥有多年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专业会计和财务咨询服务的丰富经验。几个月以来,我们团体和专家们不断研讨方案,充分吸收经验,很快就形成适合深圳大运会的初步方案。

大运会的会计工作十分复杂,除了需要做预算,还涉及税务工作,比如需要为供应商和赞助商在打广告的财务方面提供咨询意见,又比如运营方建设场地需要多大的面积、多少人员成本,我们需要为组委会计算很多数据。公司一开始参与大运会服务的骨干人员有十几个,后面再去调动一些在海外或其他地区的人员增加到数十人。作为项目统筹人,对内我需要协调统筹公司的资源,对外还要协调税务、审计等多个政府部门。那段时间,我每天东奔西跑,常常工作到深夜,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回到家里再也不想说话了。幸好在团队的紧密配合下,我们把困难一个一个地克服掉,最终圆满完成工作。

自豪成为大运会火炬手

除了参与深圳大运会的幕后工作,我还被选为深圳大运会的火炬手。至今我还记得,在火炬传递当天,阳光明媚,我很早就起床,穿上象征青春和希望的火炬手服装,手持承载着和平、友谊、进步精神的大运会火炬,来到指定地方等待。当看到上一棒火炬手靠近时,我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咚”跳动的声音。我从上一棒火炬手手中接过熊熊燃烧的火炬,大步向前奔跑,在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中,我感到无比的自豪,这段短短的“奔跑”让我终生难忘。

张展豪担当深圳大运会火炬手。

深圳大运会邀请了800多名香港志愿者前来深圳,因为香港机场规模更大、更为国际化,当时深圳大运会75%的运动员、90%的技术官员都是先到香港机场再转车到深圳,香港志愿者承担了大量机场接待工作。深圳大运会期间,也有许多香港居民自发来深圳观看赛事和游玩。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圳大运会也促进了深港两地的交流合作,让很多香港人,特别是香港新一代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深圳,他们都迫切希望到深圳走一走,看一看。

短短几年,从发展规划落地到展露出新城容貌,前海的开发建设让人再次惊叹“深圳速度”。

推动普华永道

中国创智中心总部落户前海

2010年,我很荣幸地担任了政协深圳市第五届委员会港澳委员。与其他委员相比,港澳委员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需要发挥好“双重积极作用”,为促进深港合作多作贡献。直到现在,每年我都会提交与深港合作有关的提案,从推动财税改革创新,到推出吸引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落户前海的税收政策;从深港携手共建人民币离岸中心,到深港两地证交所合作培育资本市场;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综合规划,到倡议发展飞机融资租赁,从打造高端财富管理新模式,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尽己所能为深港高质量合作发展建言献策。

当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出台引起了深港两地很多人的关注,建设前海将更好地促进深港合作,提升香港在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我看到这个规划感到无比兴奋和期待。2011年到2018年,我专门围绕财务、税务、基建、培养人才、招商引资等方面撰写有关前海建设的提案,希望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几年下来,我的很多提案得到了其他政协委员的呼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一些有助于前海建设发展的提案最终也落地转化为政策或设计方案。

当前海还在起步阶段,我就曾多次和其他政协委员以及政府部门的领导前往考察,每一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短短几年,从规划落地到展露出新城容貌,前海的开发建设速度让再次惊叹当年的“深圳速度”。正因为亲眼目睹了前海合作区从无到有从荒地到商务中心的巨变,让我更加坚信前海在未来的深港合作、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前海的优惠政策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吸引了很多企业。2017年初,我在公司内部提出可以把罗湖的一部分业务转移前海,比如数据安全性、食品安全咨询等,并创立一个创新型的专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公司领导以及前海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快速响应。当年3月28日,普华永道中国创智中心总部落户前海,我多年的“前海梦”也得以实现。

为深港年轻人

“走出去”“走进来”提供服务

2021年6月,我从普华永道正式退休。回过头来看,当年我作为香港第一代到内地的会计从业者,把当时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和审计理念带到内地,并深度参与见证深圳的城市发展,实现了我的很多梦想和人生价值。

如今,我开启了人生中新的身份。回到香港,我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把我在内地的会计、审计和税务,以及管理会计公司的经验,通过我在大学的教授身份毫不保留全部分享给这些学生,希望能对他们以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所帮助。但我觉得这远远不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深港两地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其中,深港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培养成为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为深港两地输送并培育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能否在深圳为深港两地的专业人士搭建一个共享资源、碰撞思维、共同进步的平台?退休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2023年,得知深圳正在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我感到很兴奋,似乎这就是我在寻找的答案。于是在当年9月,我依托福田区福田街道的港人服务中心,成立了深圳致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专注于为深圳的年轻人“走出去”、香港的年轻人“走进来”提供咨询服务。未来,我将继续通过我在行业内的积累,在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推动深港两地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深化深港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建设贡献余热。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