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一辑 > 

深圳改革开放资料

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档案馆发布时间:2013-04-24

    1.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要跟上世界潮流,走改革、开放、搞活的新路,把5000年文明古国真正建设成为一个令世界敬重的强国。这盘棋的第一步该怎么走?有几件事使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把目光投向了广东沿海:

    其一,1978年中,国务院派出的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回来后,建议把靠近港澳的宝安、珠海划成出口生产基地;

    其二,1979年1月,广东省委为发展对外贸易,建立出口基地,决定把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

    其三,与此同时,广东省和交通部联合向国务院打报告,要求在蛇口建立香港招商局的工业区,得到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李先念的赞同。随即,谷牧召集国务院有关部门开会,将此事落实下来,并决定授权蛇口搞点特殊化,即在税收、地租、管理、工资等方面可参照香港的办法独立行事;

    其四,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长习仲勋和省委书记吴南生等人向正在广州的叶剑英元帅要求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上先走一步。叶帅听了十分欣喜,要他们专门向小平同志汇报。

    石破天惊的时刻终于到来。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习仲勋向小平同志详细汇报了广东省委的想法,要求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定地域,作为港澳、华侨和外商的投资场所。小平同志一边听,一边点头。

    这一定地域该给个什么名称?

    小平同志脱口而出道:就叫特区吧。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15日,中央下达文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

    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召开粤、闽两省工作会议,在小平同志又一次建议下,把原拟设立的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2.第一批外资企业扎根深圳

    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到深圳投资的第一批外商。

    1979年6月,香港妙丽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饮食服务公司正式签约,创办了深圳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三星级涉外宾馆——竹园宾馆。

    1979年11月7日,深圳第一家中处合作企业——深圳乌石古石场签约。合作方为香港凯旋贸易公司、市五矿进出口公司和省建材进出口公司。协议投资4644万港元。

    1980年5月5日,深圳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也呱呱落地。这家由香港新南新印染公司在大鹏湾葵涌兴办的新南新印染厂(即中冠印染厂前身)出手不凡,首批投入资金就达4000万港元。

    1981年2月20日,中美第一家合资企业——深圳饮乐汽水厂签约。远渡重洋而来的百事可乐公司在此找到了会下蛋的金鹅。

    1985年8月2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这是外资银行在新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分行。随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一大批外资银行纷纷落户深圳,建起进军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经过十八年的努力,深圳的引资工作成果辉煌,目前,世界排名前五百家大企业中,已有一半以上投资深圳;投资企业所属国家和地区达63个,协议利用外资超过2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0亿美元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深圳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4万家,此外还有来料加工企业近1.2万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及其他非银行机构52家。

    3.工程招标:被逼出来的改革举措

    深圳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勇敢斗士。它所推行的基建工程招标制,像许多改革举措一样,也是被逼出来的。

    1981年冬,市房地产公司与香港中发大同公司合作在罗湖小区建成国商大厦,楼高20层,分东、北两座建筑面积共5万平方米。然面合同签了一个月,工地上还是冷冷清清,不见开工。原来承建方要求把造价从谈好的每平方米550元,提到每平方米580元,而且工期一定为3年。否则就“另请高明”。这下把深港双方的业主都逼急了。建楼资金都是向香港银行贷的,“分分钟要付利息”。在市委支持下,他们决定像香港一样搞工程招标。消息一公布,立刻在几十万建筑大军中引起巨大反响。18家建筑公司参与角逐。最终夺标者是中国第一冶金建筑公司,合同造价每平方米398元,工期18个月。并规定:工期每提前或拖延一天,奖励或罚款1万元。由于奖罚分明,权责到位,一冶公司也相应层层制定承包责任制,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整个建筑工地展开了大会战。最后,竟然提前94天保质保量盖完大楼,创造了深圳建筑史上的第一个奇迹。

    这项改革曾招来不少非议,但市委全力支持了这项改革,并作专门批示:今后基建必须坚持招标,否则以党纪论处;市政府作出决定:深圳的基建工程必须全面实行招标!

    4.深圳特区报创刊

    1982年5月24日,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彩色创刊号问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新闻事业从这天起,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特区草创时期,百业待举,财政十分吃紧。然而市委遵照中央的指示,认识很明确:再困难,对思想文化建设的投资也不能放松。1980年11月15日,在当时市委书记吴南生主持召开的常委会上就决定筹办特区报。

    虽说是特区第一张党报,初时的办公经费短缺,一切都是因陋就简。没有印刷厂,先委托香港文汇报代为印刷。

    特区报初期每周出一期,对开4版。从1983年12月1日起则改出日报。版面从日出4版发展到如今日出28个版。发行量年年递增,已在全国九个城市设卫星传版的分印点,读者面覆盖了全国98%的市县,影响遍及海内外。特区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特区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鸣锣开道、摇旗呐喊。深圳人创造的许多新经验、新观念,通过特区报传到内地去,使特区实验地的种子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1992年5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为深圳特区报题词:“改革开放的窗口”。

    从深圳特区报开始,深圳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深圳商报等其它新闻媒体,也相继问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深圳的新闻产业已颇具规模:有全国公开发行的各类报纸12家,期刊31家,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各一座。

    5.建立特区管理线

    1982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二线设防和管理方案的意见》。划分深圳经济特区与非特区界限的特区管理线,东起盐田背仔角,西到南头安乐村,全长86.4公里。特区管理线工程陆路包括南头、白芒、布吉、沙湾、盐田坳、背仔角等6个联检站,海上有梅沙、姑婆角2个联检站,以及巡逻公路、铁丝网等85个单项工程,建设总投资为9000万元,中央补助3000万元,其余由地方统筹解决。

    1984年8月1日,特区管理线高质量建成后,投入试运行管理。1986年4月1日,特区管理线正式实施管理。

    建立特区与非特区的分界线,这是世界上“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通行办法。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管理线的目的,一是在特区范围内更好地按“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实行对外开放;二是更有效地对内进行分隔和保护。

    后来特区管理线上又增设了同乐、梅林和水口等3个联检站。仅1997年,通过特区检查站进入深圳特区的人次达1.8亿多,车次近5000万辆。


    6.两万工程兵开进深圳

    1979年底,当外界还在纷纷谈论中国试办“特区”时,一列满载的军列,隆隆南下深圳,奏响了建设深圳特区的序曲。

    这支千人规模的先头队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部。

    1982年7月,为了支援特区建设,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批文,决定调中国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两万人到深圳执行基建任务,并在条件成熟时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市属施工企业。同年9月,各部队先后从上海、天津、唐山、沈阳、本溪、锦州、鞍山、汉中、西安、安顺、荆门、襄樊等地调往深圳,到12月底,基本调遣完毕。这是一支体制健全、实力雄厚、突击性强的城市基本建设队伍。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088人,固定资产原值6000万元,流动资金近1亿元,设备总值5161万元,机械设备77818匹马力。

    两万人的施工队伍突然进入了原来不足3万人的边陲小镇深圳,衣食住行条件非常艰苦。基建工程兵发扬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边安家,边投入施工。从1979年开始调入第一批部队至1983年集体转业的3年多时间里,他们共接大小工程160多项,竣工面积7万多平方米,完成建设投资4500万元。

    部队在深圳承接的第一项大工程是市政府办公大楼。紧接着,又承建了电子大厦、友谊商场、泮溪酒家、南头直升机场、火车站东广场等工程。

    1983年9月15日,在深两万基建工程兵举行集体转业庆祝大会,正式改编为深圳市市属企业。至此,在深圳的两万基建工程兵指战员以在特区土地上留下的艰辛业绩,为他们的军旅历史划上了句号。

    7.创办首所高等学府

    1983年9月27日,深圳大学宣布开学,首期招收本科生216人。这是深圳也是当时经济特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从特区一诞生,中央和省市领导,就非常关心特区的人才培养问题,多次谈到深圳要办综合性大学,为特区培养高等专业人才。

    1983年1月14日,市委决定筹办深圳大学,校址选在粤海门深圳湾畔。虽然当时市财政收入每年仅1亿多元,市委却毅然拨款5000万元建设深大。1994年2月9日又拨款3060万元在粤海门破土动工兴建新校舍,半年后,总计5.8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师生宿舍等一批建筑物就交付使用了。

    按照市委要求,深大办学的方针是:为特区建设服务、为特区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在“新”和“特”字上做文章,走出一条有中国和特区特色的高校办学新路子。深大着力在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试验,许多教改措施被写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全国推广。15年来,深大共为特区输送本科生6182人,专科生3036人,成人教育专科生14913人。先后共有169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有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目前,深大已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师范综合发展的新型大学。共有专职教师59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9人,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50多人。在校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4818人。

    8.“新事新办,特事特办”

    在80年代早中期,“新事新办,特事特办”是一句享誉全国的口号。

    1983年2月7日至9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与李鹏、王兆国、郝建秀等同志在省委负责人任仲夷、刘田夫、林若、吴南生的陪同下,视察了深圳经济特区。这是特区成立2年半来,来此视察的领导人中职务最高、规格也最高的一次。

    胡耀邦等看到的深圳,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朝阳景象。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梁湘向胡耀邦全面汇报了深圳的工作。胡耀邦听了非常高兴,他在讲话时充分肯定特区这几年“搞得不错,敢于创新,是很有成绩的”,“已经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的意图”。他认为特区同志们“做了很大的贡献”。

    最后,胡耀邦提出特区的工作要继续“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这既是对以往特区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今后如何继续把特区的事办好、办快,提出的原则性意见。

    随后,广东省委和深圳市委分别召开会议,部署落实胡耀邦的指示精神,全面、大力加快特区的改革步伐,开创特区工作的新局面。

    9.劳动合同制试点

    1982年,深圳市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决定在“三资”企业中进行劳动合同制的试点工作,“炒鱿鱼”这句现在家喻户晓的口头禅由此产生。

    “公开招收,自愿报名,经过考核,择优录用”,实行原则明白无误。老板与工人签订的一纸合同,使得固定工作变成了合同工,“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另一项影响深远的劳动用工原则也被明确下来,这就是“双向选择”:工人不好好干,老板可以解雇;工人不满意老板,同样可以辞职,倒炒老板的“鱿鱼”。

    1983年8月26日,市政府颁布《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深圳所有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团体以及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新增的工人,都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几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新增长劳动力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5%以上,而且还为内地提供了200多万个就业机会。

    1991年起,深圳对国家计划招收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在特区企业事业单位就业的,也一律实行合同制管理。

    1993年,市政府颁布《关于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意见》。宣布在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彻底打破“铁饭碗”,在全市各类企业一律取消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并打破工人中固定工、合同工与临时工的界限,统称为“企业员工”。

    10.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

    1984年1月24日至2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很关心经济特区的建设。他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决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1984年1月24日,他在王震、杨尚昆等陪同下来到深圳视察,受到特区建设者的热烈欢迎。他听取了深圳市委领导的汇报,登上20层高的国际商业大厦,眺望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市容,参观了一家电子厂,访问了渔民村,了解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情况。在蛇口工业区参观时,他登上我国首座海上旅游客轮——明华轮,并为之题名,挥笔写下“海上世界”四个字。

    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后非常高兴。他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的确,深圳在短短几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深圳已由过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了有40万人的新型中等城市;深圳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近60亿元,建成了800万平方米的建筑物,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有18座已交付使用,另有47座正在建筑中;居住、工业、商业、旅游等各种功能的小区已建成20余处,城市道路已建成108公里;32平方公里的罗湖、福田小区以及2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区已具有现代化城市雏形。深圳一下子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地方。

    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邓小平的指示和题词,是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中央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联系起来,无疑是对深圳五年来建设与工作的肯定与褒奖,这是对深圳人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11.“深圳速度”享誉世界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报道,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施工单位创造了3天建成一层楼的我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3天一层楼”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

    国贸大厦高160米,共53层,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中国建筑三局一公司负责施工。从1982年10月动工,到1985年12月29日峻工,历时仅37个月。

    按当时建筑行业水平,主体工程的施工速度,深圳一般是6至8天一层楼,香港则是7至9天。国贸大厦的主体工程采用内外筒整体同步滑模新工艺,即只用一个钢模,将混凝土浇在钢模中间,然后逐级滑升。经过多次试验,中建三局一公司成功掌握了这项新工艺,施工速度逐日提高,终于创造出“3天一层楼”的纪录。

    崛起的国贸大厦,创造了好几个全国第一:第一次采用大型滑模新技术,“滑”出了一个震惊中外的“深圳速度”,“滑”出了当时中国第一高的大厦。滑模施工比传统的翻模施工提高工效3倍以上,节约日工36100个。

    12.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1984年8月16日,经省政府批准,深圳经济特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工资改革,实行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年功工资分解的新工资制度。

    在此之前,深圳工资一直实行全国1956年制订的工资制度。但是特区成立后发展迅速,物价也随之上涨。工资改革把原来“低工资,多补贴”的分配办法改为单一的工资支付,即将原来的标准工资、奖金、水电补贴、边境补贴、副食品补贴、粮差补贴、交通补贴以及煤气、粮油等财政间接补贴等均统一计算至规定的工资水平内。这一改革为1985年7月全国实行结构工资制提供了经验。

    1987年5月,市政府对上述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完善后的方案将基本工资并入职务工资内,将“一职一级”标准工资改为“一职多薪级,小级差”的职务工资标准,将年功工资改为工龄津贴,加了教龄、护龄津贴,建立正常化的考晋级和加薪制度。

    1993年,深圳工资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又有新进展。在总结前两次改革的经验和充实现行工资制度的基础上,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调整方案》。


    13.供求矛盾逼出来的物价改革

    深圳的价格体制改革是被无情的现实给逼出来的。人口以每年10万的数字猛增,大米、蔬菜、肉蛋的供给奇缺,而大批外来劳务工的口粮已不可能通过计划配给供应。依靠市场调节来满足供应,乃是势所必然。

    1982年,深圳首先拉大了鱼、肉、菜的价格档次,迈出物价改革第一步。

    1984年11月1日,深圳在特区范围内取消粮、油、猪肉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此次改革并未引起大波浪,因为此前已在机关事业单位搞了工资改革,各类补贴已加入员工工资,议价压力因而减轻。深圳放开价格后,市场上的商品日趋丰富,商品质量也提高了。而商品价格有涨有落,逐渐走向正常与合理。

    进入90年代,深圳的物价体制在商品极端丰富和规范的市场管理下,显得更完善化了。各种市场应有尽有,市场交易公开化,成交票据化,度量和簿记标准化,市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价格法制化。

    深圳在商品价格绝大部分放开的情况下,市场价活而不乱,升降适度,运行规范,始终保持着健康的态势。

    14.谷牧要求经济特区奋力爬坡

    1985年12月25日至1986年1月5日,国务院在深圳召开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国务委员谷牧要求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要朝着外向型经济奋力爬坡。

    1980年至1985年期间,深圳主要是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打下基础。但是由于超高速的发展,给市财政不断增加压力,出现资金全面紧张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经济界人士的关注与善意的批评。

    正在人们对深圳前景感到迷惘之际,全国经济特区会议在深圳召开了,谷牧主持会议并讲了话。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深圳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指出,深圳的改革和管理工作要适应经济特区建设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朝着外向型经济奋力爬坡。要控制基建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使特区确实成为“四个窗口”。进一步发挥向国内、国外两个扇面辐射的枢纽作用,更好地为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按此要求,深圳市委、市政府切实把工作重点从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为此,压缩投资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各项改革,理顺各种关系,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从创业奠基进入成型发展的新阶段。

    15.“城中之城”华侨城

    到过深圳旅游的人,无不对华侨城这个花园式城区留下深刻印象。

    1985年10月7日,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在深圳宣布:将在深圳沙河工业区建设华侨城。

    1985年11月11日,深圳经济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宣告成立,胡耀邦总书记题写了“深圳特区华侨城”城名。

    位于沙河工业区的华侨城,面积为4.8平方公里,由香港中旅集团开发建设.香港中旅集团由于长期办理华侨、外籍华人、外国人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参观游览、探亲访友的业务,与海处各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创建华侨城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香港中旅集团在海外的影响、信誉以及经济实力,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使之成为引进华人资本与技术的窗口与基地。

    十多年来,华侨城借鉴着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积极发展国内外名牌产业和企业,1984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1995年康佳电视机被评为全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1997年又被评为世界驰名商标,当年的销售收入达到72亿元。

    旅游文化产业是华侨城最有社会影响的支柱产业。1989年,华侨城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人造旅游景区——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当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不到两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之后又建起了“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到1997年底,华侨城三大景区接待游客人次达4300多万,接待人数和销售收入连续8年居深圳旅游行业榜首。最近,“欢乐谷主题公园”又开业迎客,华侨城正在成为一个大型的开放式的旅游城。

    16.股份制——国企改革的新尝试

    1986年10月15日,市政府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标志着经济特区的国企改革,将摆脱承包责任制的单一模式,走出一条新路子。

    早在1982年至1984年,深圳人就以敢闯敢冒险的精神,在宝安县以股票筹资的方式办起了宝安投资(联合)总公司,一些村镇也通过农民内部筹资,建厂房出租获利后按股份分红。这可说是股份制的萌芽。

    这项《暂行规定》分为总则、股东、股份和股票,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劳动人事制度、税收和分配,企业股份制改造程序,附则等7章62条条款。

    1987年3月,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公开发售普通股,每股价格20元,计划发行79.5万股,实际完成49.9%。

    1988年2月,金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发行面值为100元的股票2.74万股,翌年又向社会公开发售522万股。

    1988年3月1日,市政府决定市属赛格集团、城市建设开发集团、物资总公司、石化总公司等6家大型国营企业实行股份化改造,其资产分国家股、企业股、社会股、职工私人股等。股份化后,这些企业按国际惯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1988年12月,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股票2800万股,每股人民币1元。

    1989年12月,蛇口安达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面值为1元的1250万股股票,其中500万股向社会公众发行。

    1990年3月,原中外合资的深圳原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900万股,每股面值为10元。

    进入90年代以后,股份化改革犹如燎原烈火,在整个深圳、在珠三角、在全国均熊熊燃烧起来。

    17.科技进步——深圳的希望所在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深圳“技术窗口”的作用,市委、市政府从1986年开始,颁发了一系列促进我市科技进步的决定。

    1986年11月28日,颁发《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要求全市提高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充分利用特区的优势,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工作,大力开拓技术市场,改革科技经费拨款制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

    1987年2月4日,颁发《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依此规定,科技人员可以以资金、实物、个人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作为投资入股,并可取得相应的股息和红利。

    1995年10月5日,颁发《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在原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诸多优惠政策上和人力、物力上进行扶持。

    1998年2月9日,颁发《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在原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诸多优惠政策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的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从政策上和人力、物力上进行扶持。

    科技进步为深圳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截至1998年8月,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18家,每家企业平均产值为3.5亿元。在不久前的全国“科教兴市”评比的五大类最重要指标中,深圳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投入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8.首次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

    1987年12月1日,我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深圳市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的最高价击败另外33家角逐者,从市政府手中购得8588平方米一块商品住宅土地50年的使用权。

    整个拍卖会进行了17分钟。

    这项改革是第一次将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是对国有土地传统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观看了这次拍卖会。《经济日报》在拍卖会出让前夕,于一版头条发表消息说,“这次拍卖活动,将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及时总结深圳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成功做法,于1987年12月29日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于1988年1月3日颁布实施。《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转让,用于抵押,有力促进特区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尔后,全国许多城市参照深圳的做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制度。

    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禁止出租土地的“出租”二字删去,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拍卖小汽车营运牌照

    1988年9月28日,深圳市进行了我国内地第一次营运车牌公开拍卖。按“价高者得”的拍卖惯例,向社会公开拍卖了140个小汽车营运牌照,成交额2716万元。把营运牌照作为特殊商品举行拍卖,意味着计划经济时代无偿占用营运牌照制度在我市的结束。这是城市公交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尝试。

    营运车牌的拍卖体现了商品经济中平等竞争的原则,有利于解决分配不公的现象。同时,营运车牌拍卖的价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运市场的情况:价高说明是买方市场,运力不足,需增加车辆;价低说明是卖方市场,运力有余,需控制运力投放,使宏观调控有明显的市场目标。


    20.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立法权

    1992年7月1日,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立法权。这标志着深圳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从1981年底以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的经济特区法规24个,深圳市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各种规范性文件400多个,为深圳特区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总体来说,深圳法制建设的状况仍然大大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1990年12月23日,深圳市首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以后,授予深圳立法权的议案提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事日程上。1992年7月1日,深圳正式被人大授予立法权。

    深圳人大及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认真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十分珍惜和慎重用好立法权,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已制定颁布的法规及有关法规问题的决定,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共200多项。这些法规与规章基本形成了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适应特区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规框架。

    21.《世纪行》——人民创造历史的颂歌

    1990年5月12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四集电视系列片《世纪行——四项基本原则纵横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这是一部系统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的电视政论片,分为:《智慧篇——真理的召唤》、《意志篇——民族的脊梁》、《团结篇——伟大的磐石》、《道路篇——选择与挑战》。

    199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中顾委常委胡乔木分别为《世纪行》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颂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证明”;李鹏的题词是:“光辉的历程,时代的强音”;李先念的题词是:“世纪行是一部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的好作品”。

    《世纪行》以艺术的手法,满腔热情、循循善诱地宣传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它是一部实事求是的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为什么要由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教材。这是深圳向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答卷。

    它的问世,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深圳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成就,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也创造了引人注目的辉煌成果。全国有160多家电视台播放了这部作品,100多种报刊给予报道和发表评论,成千上万的机关、学校、企业组织干部和群众观看。

    22.江泽民勉励深圳当好排头兵

    1990年6月21日至23日,江泽民同志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等陪同视察深圳,这是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视察深圳。江泽民在听取深圳市委汇报时说,特区10年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形势要求特区非搞好不行,没有一定的速度也不行。要再接再厉,更坚决、更扎实地改革开放,当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

    江泽民视察深圳期间,先后考察了大亚湾核电站、皇岗口岸、国贸大厦、锦绣中华等单位。参与创建特区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对深圳市领导说,深圳十年巨变,说明办持区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毫无疑问,要继续办好深圳特区任重道远。

    江泽民还指出,深圳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前哨,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要对我们的干部、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他还指出,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优秀文化,我们不仅要学,而且有时还要花钱买。江泽民特别强调,特区的共产党员更应当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既要善于同外商合作共事,又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7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处发布了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分别为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题词的消息。江泽民的题词是:“继续办好深圳经济特区,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子”。李鹏的题词是:“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深圳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工贸相结合、外向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而努力。”

    23.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1年7月3日,继上海之后,我国第二家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深圳的股票开始按国际通行的科学规范进行集中交易,并停止旧版股票的交易。其时,深圳有上市公司6家,上市股票5亿多元,总市值40多亿元;有证券商12家,营业网点16个。深交所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原则,按照时间优先、价格优先、委托优先交易程序运作。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非正式开业时间为1990年12月1日。1991年4月3日,深交所交易系统更新为电脑自动撮合,以后又通过卫星通讯,建立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化无席化交易系统。

    经过8年的发展,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发展到400家,上市证券有463只;发行总股本由不足1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63%提高到13%。当初的投资者只有几万人,如今已有1900万人,年成交额由10亿元增长到1万多亿元。

    24.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

    1992年1月19日至23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第二次来深圳视察,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讲话。

    邓小平先后参观了深圳火车站、皇岗口岸、国贸大厦、先科激光光学系统有限总公司、中国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仙湖植物园等,并在仙湖植物园种下高山榕。

    邓小平在同广东省和深圳市负责同志谈话中,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邓小平的视察和重要谈话,坚定了深圳人民坚持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1992年2月20日至3月26日,《深圳特区报》连续发表8篇“猴年新春评论”和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以朴素而优美的语言,阐发了邓小平的最新思想,再现了伟人在深圳的动人风采,极大的鼓励了全国人民。从此,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25.外贸出口首次居全国第一

    据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门统计,1993年深圳对外贸易出口额达83.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第一次超过上海,居全国第一位。

    深圳较早地进行了外贸体制改革,率先打破外贸经营独家垄断的格局,实行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实施大经贸战略。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贸易方式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以一般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出口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贸易的发展。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自1994年起连续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深圳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特区,外经贸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1997年,深圳外贸出口达到2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4%。

    26.社会保障体系正式运作

    1992年5月4日,深圳社会保障体系正式运作。深圳市政府召开了《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新闻发布会暨试点动员大会。

    深圳从1982年便开始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经历了单项改革、综合改革和深化改革三个阶段,目前全市已有6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4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7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

    这项新社会保险综合改革方案,包括职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三大内容。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有机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社会保险金责任,拓宽了保险金来源,而且住房、养老、医疗三者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和支持,尤其是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住房改革创造了条件。

    《暂行规定》定于当年8月1日全面实施。为推动和实施社会综合保险制度的改革,市政府成立了社会保险委员会,同时设立深圳市社会保险局,负责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及工伤保险业务;设立深圳市医疗保险管理局,负责管理医疗保险业务。


    27.江泽民重申特区“三个不变”

    1994年6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了深圳经济特区。他先后考察了3家企业,听取了8家公司和深圳市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他赞扬深圳发生的可喜变化和取得的成就。

    视察期间,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宣布:“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和现代建设中地位不变。”他强调,“特区还要‘特’”,“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江泽民同志对特区的“窗口”、“试验场”和“排头兵”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特区的发展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深刻地指出经济特区的发展已经进入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的新阶段,并提出了五点重要意见:经济特区要为加快建立全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的经验;经济特区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经济特区要继续发展外引内联,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新贡献;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珠海特区要继续为国家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要大力加强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特区工作的领导。

    28.江泽民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五周年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199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5周年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江泽民总书记很关心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995年12月5日至7日又一次到深圳考察。在深圳期间,他会见了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先后考察了中华自行车集团公司、康佳电子集团公司、莲花北村安全文明小区、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和深圳长科国际电子有限公司等。江泽民说,看到深圳有很大的变化,这一年多来深圳形势发展很好,我感到很高兴。

    12月7日上午,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市委负责同志。当时,工作人员向市委负责同志出示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江总书记指着它对大家说:“去年来时已经讲过了,这次我还是要讲这句话。这句话很简洁。而且含义很明确,表达了我的心意。”他再次强调,深圳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深圳除了要继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场”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之外,还要发挥一个新的作用,这就是,要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

    深圳市委常委认真传达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大家认为,在深圳开始第二次创业的重要时刻,江总书记的题词和讲话,是继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重申特区“三个不变”之后,再一次对深圳提出的具体要求,充分表达党中央对深圳的关怀和期望。表示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要努力增创特区各个方面的优势,促进特区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

    29.解放军经深圳进驻香港

    1997年7月1日,早上6点,中国人民解放军香港部队海陆空三军部队3000多官兵乘坐400多辆军车,在东起深圳沙头角,西至蛇口妈湾,南至文锦渡、皇岗口岸,在长达几十公里的弧形方位上,陆续踏上了香港这片神圣的国土。是日,20万深圳市民挥舞着鲜花、彩旗,通宵达旦地冒雨守候,夹道热烈欢送,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早在1996年1月28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就发布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建完成,基地设在深圳。驻香港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以体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地区的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

    1997年4月21日,根据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达成的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首批40名先遣人员从深圳皇岗口岸进驻香港。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部队首次踏上祖国这片神圣的土地。驻港部队第二批66名先遣人员和第三批91名先遣人员分别于5月19日和5月30日抵港,为香港政权回归祖国作好了准备。

    30.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

    1997年1月1日,深圳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

    根据深圳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对在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和在深外籍人员实行国民待遇的通知》,深圳将适度放开外资企业自产产品内销市场,并统一服务价格标准。

    深圳此次实行国民待遇,旨在将特区的优势由过去的“减税让利”转向与国际惯例接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今后,凡新设立的外资企业,生产国家非配额、许可证限制的产品,内外销比例由企业自定;生产国家非限制品,其内销计划直接在加工贸易合同中定,由加工贸易主管部门确认后,作为海关征税的依据,不再核发内销批文;生产国家限制产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申领进口许可证或办理有关批准文件;经市府认定为“先进技术型企业”的外资企业的产品可100%内销;外商投资市菜篮子工程和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开发项目的产品可100%内销。

    在服务价格标准方面,凡进出梧桐山隧道的集装箱货柜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等机动车辆,不分境内外牌照,实行同一收费标准;外资企业用电,统一按内资企业用电标准收费;外籍人员(包括港、澳、台同胞)、外资机构和企业在深购买、租用办公室、商业楼、厂房和住宅物业的管理费收费标准,均与境内业主相同;在深圳注册的外商企业出资者、在深从业的外籍人员、在深购置物业的外籍居民和在深留学的外籍学生,在市内各医院、诊所等收费标准,与境内居民相同。上述人员凭在深暂住证等有效合法证件,可以享受境内居民医疗服务价格待遇,到深圳市内各旅游景点旅游,享受境地内居民价格待遇。

    31.公布市民行为道德规范

    1995年6月26日,《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正式公布。

    《规范》有基本准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部分组成,共24条2000余字。它以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为基础,是深圳市民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而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工程。因而,制定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符合深圳实际情况、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的《规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的制订编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和人类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熔于一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圳特色。它以“热爱祖国,建设深圳,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敬业尽职,服务公众,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文明礼貌,爱护环境”等为基本准则,以全体深圳市民为对象,对社会人的行为道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范要求,从而使全体市民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共同遵守的道德“公约”。具体到每个市民,即要求在社会上做个文明公民,在单位内做个文明员工,在家庭里做个文明成员。

编辑:田小静